时间:2022-12-07 16:54:53 | 浏览:925
来源:读特
当地时间10月4日,“被包裹的凯旋门”(L"Arc de Triomphe, Wrapped)艺术项目撤展,巴黎凯旋门恢复了本来样貌。“被包裹的凯旋门”是已故的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和让娜-克洛德设计的项目。他们曾对柏林的德国国会大厦、塞纳河上的巴黎新桥等建筑进行过“包裹”,产生巨大反响。早在1962年在巴黎居住期间,克里斯托和让娜-克洛德就产生了包裹凯旋门的构思。这个构思在2017年得到法国政府和巴黎市政府大力支持。让娜-克洛德2009年去世,克里斯托2020年去世。
2021年10月4日,法国巴黎,保加利亚艺术家克里斯托生前最后一个地标创作作品“打包凯旋门“经过两个星期的展览之后,于法国当地时间10月4日开始拆封。
巴黎不缺乏属于国家和法兰西民族的纪念碑式建筑,也不缺乏被资产阶级占有后展示给人民的博物馆建筑。对于前者,人们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沿着放射状的街道赶来,观看其威严和荣耀;对于后者,封建阶级的奢侈和富足成了文化和艺术,以收费的形式转让给人民,好让他们在工作之余前来过几分钟的文化生活,并从繁盛的瑰宝中认出自己作为主人的形象。
立于巴黎的凯旋门就属于那一纪念碑式的建筑,它始终同拿破仑,同法兰西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在添上了献给阵亡将士的火坛之后,它又多了在国家权力主持下的死亡仪式的意义(在悼念阵亡者之外,这也展示了那一让人赴死的战争-军事力量)。然而,这一死亡仪式并非数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的原始葬礼,也不是前哥伦布时期的阿兹特克活人祭,而是面对死亡时小心翼翼的控制和展示,好像生怕其中的污秽和恐怖,以及言语之不能及之处露出来一样。
拱门下,坛上的火焰不断跳动,象征赴死的将士的生命在国家机器的祝圣下生生不息,而凯旋门则如旧石器时代起出现的直立人(Homo erectus)一般,以其类人的建筑结构直通天地,象征人类那完美与至尊的形象。在这方面,凯旋门就是柯布西耶的先行者,否则,马赛公寓的墙壁上又为何要雕刻上人类形象与几何图案呢?否则,柯布西耶又为何要在其艺术作品中表现出对人类身体结构的探索呢?
摧毁建筑,也是摧毁人类中心主义,摧毁神人同形论,摧毁那张人脸(figure humaine),如Denis Hollier在《反建筑》(Against architecture)中对巴塔耶的《建筑》一文所作的总结那样。但是,摧毁建筑不一定要像起义的人群那样焚毁巴士底狱,汪达尔主义在这里并非是必须的。至少,艺术家克里斯托(Christo)和他的妻子让娜·克劳德(Jeanne-Claude)通过“包裹凯旋门”(L"Arc de Triomphe, Wrapped)的宏大项目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包裹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反建筑。
包裹凯旋门,并非是在借助人造织物让“死”的建筑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重新“活”过来(尽管风像吹动窗帘一样吹“动”了石头建造的凯旋门),而恰恰是以裹尸布的形式将凯旋门掩盖起来:凯旋门成了死物,因遮盖而形成了禁忌,我们的目光不再能也不应该再能与之接触,而前来观看的人群目睹的则是一场对纪念碑建筑的献祭:建筑如生命般逝去,民族和国家机器的权威因为被献祭而成了弗雷泽《金枝》中的“森林之王”,即被处死的国王。
当然,事情不止于此。一方面,裹尸布在对死亡之污秽进行遮盖的同时也破坏了观者的视觉,换言之,凯旋门不再是能被观看并由此体验到崇高的建筑,而是反视觉的建筑(如果我们根据帕拉斯玛[Juhanl Pallasmaa]的划分,被包裹的凯旋门-尸体就不是视觉建筑,当然这也不是作为肌肤的现象学建筑,而是直接触摸并撕裂观者的建筑),它和杜尚的反视网膜的艺术是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裹尸布的遮盖同时瓦解了作为人体的建筑结构之延伸的建筑和它的纪念碑性质,它由此向我们揭示的是低贱之物(如巴塔耶在给《档案》写的一系列文章中常提到的生殖器-花蕊、在肮脏泥土里错综复杂的植物根系、饱受鸡眼和老茧之苦的大脚趾、作为自然偏差出现的怪物性)对一般等级制度的颠覆:化身为雄伟纪念碑的抽象实体(民族-国家-军事)被裹尸布所逆转;此外,裹尸布的包裹非但没有让凯旋门彻底消失,反倒是重新展示了其不可规定的物质性,也就是说,裹尸布并没有使尸体缺席,而是展示了肉身的腐烂和瓦解,和迪迪-于贝尔曼的“非形式的相似”(la ressemblance informe)所使用的原则一样,裹尸布乃是肉身的过度,于是我们也可以说,凯旋门的裹尸布乃是其物质-石头的过度。
现在,裹尸布已被撤去,艺术家的公共展示项目也已结束,但曾经目睹这一居于城市中心地带的神圣核心(le noyau sacré)之传染力的人们会像当年在拉斯科的壁画前得到净化和改变的智人-祖先(Homo sapiens)一样,不会忘记自己在那一天围绕着这个空无的神圣之地的所摆出的步行姿态,和对这原先归属于民族-国家的圣地的占领、使用与体验。
(原标题《凯旋门的裹尸布》)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万象旅游的景点不少,但是有一个景点,基本每个游客都会去参观游览,这就是万象凯旋门。1969年修建完工的老挝版凯旋门,细节极其漂亮。在老挝本地的叫法是“胜利纪念碑”,这座凯旋门的是为了纪念老挝战胜法国殖民者获得胜利而修建因此老挝凯旋门与法国还
(本头条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任何复制、搬运和抄袭行为,将通过法律手段势必追究!)众所周知,莫斯科是俄罗斯联邦的首都、莫斯科州首府,也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以及最大的综合性城市。莫斯科也是一个国际化著名的旅游城市,迄今已有
辉煌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纵横古今中外,罗马帝国是个震撼人心的存在。从历史上来看,罗马人是在现实恶劣的情况下选择战争的,因此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征服国家,其文化中最为耀眼之一的就是凯旋文化,而它的基础就是战争。在征服战争中取得胜利,将领能获
最著名的凯旋门巴黎凯旋门是拿破仑·波拿巴于1806年下令修建的,为的是纪念1805年12月奥斯特里茨战争的胜利。在这次战争中,拿破仑率领军队打败了俄奥联军,瓦解了第三次反法联盟。巴黎凯旋门是欧洲一百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由建筑师夏尔格兰设
作为浪漫时尚代名词的法国,其国内有不少景点可以说是必去的,而且大多都已经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点,那么法国到底有哪些最值得去的景点呢?下面就整理了法国十大景点排名,一起来看看吧! 一、凯旋门:属于地标性的景点,它最初主要是为了纪念拿破仑取得某
6月17日。梵蒂冈和罗马市的界限是一排灰色铁栏杆,高约60厘米。走出这道铁栏杆就进入了罗马。车行处,不时有古罗马的残垣断壁映入眼帘。车停在古罗马著名的斗兽场前,罗马斗兽场建于公元72~82年间,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
它们有的为纪念军事荣耀而建,有的彰显着社会主义的伟大成果,无一例外,都是无与伦比的建筑丰碑。莫斯科 凯旋门Триумфальные ворота в Москве1814年,为庆祝战胜拿破仑和迎接远征归来的军队,莫斯科人在特维尔关卡建了一座
你参观过凯旋门吗?凯旋门在哪里?这还是问题吗?巴黎呀!我去过多次了。我在手机讲座热身的小问卷填空处,不加思考地点击下答案。但接下来的答案让我汗颜了。在周日举办的北大八零纵横讲座系列讲《凯旋门的野蛮历史》中,主讲人何端峰用温和的语气娓娓道来,
世界各地优美建筑:戴高乐广场的凯旋门戴高乐广场的凯旋门戴高乐广场的凯旋门戴高乐广场的凯旋门戴高乐广场的凯旋门戴高乐广场的凯旋门戴高乐广场的凯旋门戴高乐广场的凯旋门戴高乐广场的凯旋门戴高乐广场的凯旋门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时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赵风英】法国正式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之际,法国政府2日在批评声中撤下巴黎凯旋门上临时悬挂的欧盟旗帜。法国在凯旋门挂起欧盟旗帜被批“抹杀法国人身份”据法新社2日报道,为庆祝法国从1日起接任欧盟轮值主席国,
这张巴黎凯旋门的壮观的高分辨率图像是由Planet SkySat拍摄的--这是一支刚刚在2022年4月加入欧空局第三方任务计划的测绘卫星队伍。凯旋门全称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纪念性建筑之一,
巴黎的行程匆匆,但乘地铁赴巴黎市中心戴高乐广场中央的凯旋门很便捷。 站立在当今世界最大的圆拱门——巴黎凯旋门下,环见广场四周,12条大道上车水马龙,放射状地连接着巴黎城的东西南北。 西南侧一上街沿,有1、2、3……好几位黑人女模特儿,分别
中新社巴黎9月16日电 题:走进包裹中的凯旋门:“疯狂梦想”终于成真 设计大胆众说纷纭中新社记者 李洋当地时间16日,中新社记者走进被2.5万平方米可回收塑料织物包裹的巴黎凯旋门,近距离观察闻名世界的地标在被包裹中的变化。闻名世界的巴黎地标
澎湃新闻记者 南博一当地时间2021年9月18日,法国巴黎,民众参观凯旋门“包裹”项目。本文图片 人民视觉 当地时间9月18日,被“包裹”起来的法国首都巴黎地标建筑凯旋门正式向公众开放。“被包裹的凯旋门”(L"Arc de Triomphe
来源:读特当地时间10月4日,“被包裹的凯旋门”(L"Arc de Triomphe, Wrapped)艺术项目撤展,巴黎凯旋门恢复了本来样貌。“被包裹的凯旋门”是已故的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和让娜-克洛德设计的项目。他们曾对柏林的德国国会大厦